1、如果发现苗木有病害,不要盲目用药,要结合苗木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防治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、健身防病为主,治疗为辅。
3、通过综合考虑提高苗床pH值、温湿度、补充有效养分(如苗床用硫酸铵)、促进苗木生根(喷施生根剂)、控制农药施用立枯病病菌(如多菌灵、甲霜灵、多菌灵等。
4、),可根据时间、地点、苗木进行防治。
5、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稀植苗床最常见的病害之一。
6、原因很多立枯病主要受气候、苗床管理、播种量、苗床ph值、壮苗剂质量、使用方法是否正确等因素影响。
7、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因素,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,使水稻秧苗健康生长,减少立枯病的发生。
8、水稻立枯病是土传病害。
9、水稻刚出苗后发病是幼芽或根变褐色,病芽扭曲、腐烂、死亡,种子或芽基部有一层霉变层。
10、水稻秧苗从落针期到2叶期发病,表现为秧苗心叶发黄,叶片不展开,基部变褐色,种子与秧苗基部连接处有一层霉变层,茎基部较弱易折断,圃中秧苗常丛生成片死亡。
11、叶期后,水稻的症状为黄枯、绿枯,此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苗床。
12、病苗叶尖不吐水,叶片发黄萎蔫,迅速扩大成洞,幼苗基部和根部容易折断。
13、气温骤升时,幼苗迅速变绿枯萎,心叶和上部叶被“捆住”。
14、幼苗的叶子是绿色的,最后整株枯萎。
15、移栽后,本田出现绿色枯萎。
16、诱发原因立枯病1.气候影响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导水稻的重要条件立枯病,其中低温影响最大。
17、北方水稻播种期多在4月5日至4月25日。
18、此时外界温度仍不稳定,容易出现持续降温和阴雨天气。
19、水稻是喜温的作物。
20、气温低、苗床湿度大时,水稻抗病性下降,有利于病菌和黄枯病的入侵。
21、如果连续低温或阴雨天气后气温突然升高,昼夜温差大,苗床湿度大,导致水稻秧苗素质弱,根系发育不良,吸水能力差。
22、但高温使水分迅速蒸发,秧苗吸水与蒸腾比例失调,往往导致水稻秧苗枯萎,秧苗死亡严重。
23、2.大播种量目前,大多数农民普遍选择增加播种量的方法,这使得农民普遍存在过量播种量,平均每盘175g甚至高达250g干种子。
24、这种密度过高,幼苗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不平衡,互相争夺肥、水、荣。
25、此外,昼夜温差大,幼苗在高温下容易超量生长,幼苗根系发育不良,幼苗地上和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,形成地上苗,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时容易枯萎。
26、地上苗的弱苗抗病能力差,易受病菌入侵。
27、3.壮苗剂使用不当目前,很多农民在使用壮苗剂时不遵守操作规程。
28、取而代之的是,将壮苗剂直接与少量过筛的土混合,提在设置好的秧盘的苗床土上,通过浇水的方式施用,甚至将壮苗剂直接撒在苗床土上浇水。
29、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肥害,苗貌不齐,苗弱,导致立枯病,细菌性苗床温湿度控制不合理。
30、通风浇水不能结合天气变化灵活调整,通风太晚,通风量和通风方式不当,浇水不彻底,过于频繁,导致苗木根系发育不良,苗势弱,容易出现枯梢、枯梢现象。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